過去的10年,中國游戲已經從單機時的落后、網游時的跟隨,變成了手游時代的引領。
有人說,國產游戲越來越好了,更多人玩得懂、更多人賺到錢。也有人說,我們的游戲越來越爛了,抄襲、擺爛、割韭菜,一代不如一代。
那么,在從業者看來,過去十年里中國游戲業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?有哪些值得一提的產品?我們找了幾個資深從業者聊了聊。
完整的直播錄音可點擊文字收聽:這10年,你能記得哪些游戲?
2012:交替
參與本次討論的嘉賓主要有三個,19年游戲媒體、游戲營銷工作經驗的風賊,11年游戲發行、研發工作經驗的瓶子,以及15年文娛媒體經驗的老王。
在他們看來,2012—2022這十年基本記錄了端、頁游和手游市場的完整承接過程,這里有老市場最后的風光,也有新市場迅猛的崛起,如果以代表產品做線索,能看見這些年來許多個屬于中國游戲的獨家記憶。
其中2012年,是新舊交替的開端,觸屏智能機正式成為主流,諾基亞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從前一年的30%跌到3.7%。同年,國內手游收入同比增長90%到32.4億元,占比首次超過5%。
這之后,是2013年的112億、14%,2014年的275億、24%,2017年的1161億,57%,以及最近2021年的2255億、76%。
在終端硬件交替之后,以游戲為代表的內容也完成了更迭。
照幾位從業者回憶,關于2012年,主要有5個產品:
1.《水果忍者》——硬件、交互
手游時代初期,新游戲的第一個“劃時代”切入點就是交互:從原有的按鍵,轉為滑動屏幕。
同時,雖然交互手段有變,但當時硬件算力還較差,手游用戶以小白居多。所以觸屏+休閑是當時多數游戲商切入手游市場的第一選擇。
和這兩年的“手機咋樣?跑個《原神》”相似,10年前的《水果忍者》不僅是出圈的爆款產品,也是檢驗當時手機是否“高級”一種指標。
2.《保衛蘿卜》——專業、移植
端轉手的第一代產品并不是端游品牌直接下場做移植,更多的,其實是端游玩法的移動化。
在粗暴地直接套用素材、照搬玩法之后,2012年已經出現了飛魚科技等一批專門的手游研發商,他們拿端游玩法做底,進行全新的,針對手機端的美術、玩法、付費設計,做出了早期的風格化產品。
3.《神曲》——頁游最后的風光
從2012年開始,手游抬頭,頁游市場的增速則開始下滑,《神曲》等一批頁游貢獻的20%左右占比,40%以上的收入增速成了近十年中國頁游最后的風光時刻。
4.《暖暖的換裝物語》《崩壞學園》——玩法和市場細分
《保衛蘿卜》興起的同時,一批新團隊們已經著手去切一些更細分的玩法和市場,比如疊紙的《暖暖》系列,用簡單的換裝+數值且女性休閑市場,米哈游早期的《FIy Me 2 the Moon》和《崩壞學園》雖然畫風相當古早,也沒有明確的“崩壞”系列風格,但已經在做“二次元”。
總之,到2012年時,更多專業開發者對手游有了比較堅定的信心,并以中輕度玩法為切入點,開始了他們的故事。
2013——2016:崛起
從2013年開始,國內手機游戲市場進入到成本增長,逐漸取代端、頁游產品的崛起階段。
這個階段的記憶點主要有七個。
1.三代卡牌手游
一代,2013年的《我叫MT》《迷你西游》,豎屏操作,較基礎的卡牌玩法,但有了一定的輕中度付費設計。
二代,2014年的《刀塔傳奇》(小冰冰傳奇),允許玩家有更多操作空間,同時也有使用IP、運營IP的意識。(當然也從這開始手游市場有了更多關于IP維權的紛爭)
三代,2016年的《陰陽師》,除了新回合制+卡牌玩法,它還帶火了和風或者說二次元美術、音樂。
2.中重度玩法移動化
和2012年只做輕度玩法不同,2013——2016 四年間手機硬件算力和移動網絡又有了升級,廠商們也對更深的付費設計有了需求,于是更多中重度玩法開始被選中。
2014年,《熱血傳奇》手游,騰訊和盛趣們把一批MMORPG放在移動端繼續賺錢,紅極一時的傳奇大翅膀買量產業興起。
同期,《部落沖突》霸榜,國內廠商也開始在好玩、賺錢之后想起怎樣做長線運營,中重度策略、沙盤興起。
到2015年,經過《霸三國》《英雄戰跡》兩次推翻重做后,MOBA終于移動化,《王者榮耀》登場。同期產生了移動電競這個到現在也沒做成,但是聽上去總是有想象空間的新市場。
3.大廠入局,經典端游品牌移動化
在專業手游新團隊試水之后,更多端游大廠終于把主力研發資源和旗艦品牌放到手游市場里。
2015年《夢幻西游手游》上線,直接復刻端游極為成熟的玩法和數值、社交系統,后來又快速接入了藏寶閣,達成了第一個官方的手游賬號交易鏈。
同年,《率土之濱》上線,并在之后的幾年里迅速成為網易SLG盤子里的主力產品。
4.開始追求輕量化
2016,《不思議迷宮》上線,輕度肉鴿的隨機性、趣味性開始被更多廠商和玩家看好。
5.早期出海
當時的出海還不是因為版號,而是規避一些國內的競爭。
在《王者榮耀》上線后的2016年,沐瞳的MOBA手游《無盡對決》在海外上線,成為之后數年里騰訊MOBA手游在海外的頭號對手。
6.細分市場做出更深度的付費設計
2015年,《奇跡暖暖》上線,騰訊帶著疊紙給女性向手游做了一套有深度的商業化設計。
7.小而美,講文化的“功能游戲”出現了
2015年,網易團隊做了一款非商業性質的,講傳統文化的解謎游戲《驚夢》。這個團隊后來又做了《繪真·妙筆千山》,從那時開始,做一些小而美、論證游戲價值的游戲成為網易和部分游戲公司的方向之一。
也是在這4年里,心動網絡做了RO等手游,并依靠這些產品的收入出了TapTap,一種以小眾、核心玩家為核心的新型游戲社區,新型渠道出現了。
2017:分散
到2017年,驍龍835+6G+64G已經是國產手機品牌的旗艦配置,隨著更多游戲大廠入局和爆款產品的出現,手游在國內市場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滲透率,不少玩家開始變得挑剔,從大眾產品的盤子里脫出,分散到各個細分賽道。
這一年,男性SLG賽道有《三國志2017》,《王國紀元》在海外冒頭。
女性向有了《戀與制作人》,國產女性向游戲的付費設計正式從美感、數值需求轉向情感需求,更懂女性心理和玩法融合的疊紙成了明星公司。
在核心、小眾圈子,當年被瘋搶,又確實掙不到什么錢的獨立游戲也有成績——《月圓之夜》成了,一批獨立游戲制作人看到,原來小眾的內容也可以獲得商業上的成功。
另外,不只手游,年初任天堂發售了Switch,開放世界、物理化學引擎、體感成了國產游戲商的新命題。年末,則有《絕地求生》的新玩法、區塊鏈概念以及《跳一跳》帶來的微信小游戲平臺。
于是在移動化之后,這里又有了多平臺、多品類、多題材,即便沒有新的《陰陽師》和《王者榮耀》出現,因為看見了用戶需求升級、分散帶來的各種機會,游戲業的2017依舊美好。
這種美好一直持續到次年的Q2。
2018——2022:破局
2018年四月,游戲版號暫停審批了。
這種迷之“暫!苯o了游戲業兩段漫長的恐慌時間,第一次是8個月,第二次是7個月。在這“限量”的四年多里,國內一共過審了6091個版號(截止到今年8月這批),不到2017年一年過審版號數的70%。
相比之前用戶需求分散,我們產品也分散押寶的策略,這時的國產游戲商們開始追求成功率、價值的最大化以及不限量的增量市場,也就是成熟精品、IP運營和出海等。
因為離得近,這時候的記憶點就更清晰些。
1.首先,大廠們開始集中資源去壓可以預見的爆款玩法
2018年,騰訊和網易各自組建了百人團隊三班倒做吃雞,網易一邊更快,做出開啟付費的《荒野行動》和有IP的《終結者2》,還更早實現了多平臺。另一邊,騰訊稍慢,但有《PUBG》正版授權,《刺激戰場》和《全軍出擊》在上線初期添加了機器人設定,完全免費。
然后,騰訊贏了,《刺激戰場》變成了后來的綠煙、雙手送盒兒版《和平精英》,《王者榮耀》之后第二款國民游戲。
同期,英雄互娛、心動等都有相似產品。后來的自走棋故事也基本如此。
2.押不到爆款的,去做已經證明能做的品類的微創新和風格化
2019年,叮當領著靈犀互娛用《三國志》IP做了一款率土like,美術音樂沿用IP,玩法做微創新,《三國志·戰略版》幾乎撐起阿里游戲,甚至阿里大文娛業務的大半收入。
2020年,《江南百景圖》成了椰島 和整個游戲市場的明星產品,風格化的美術、雜糅的玩法被市場看好。
3.開放世界、二次元變吸金標簽
2019年,《明日方舟》上線印證了優質二次元美術+塔防微創新+深度付費的潛力,鷹角變成上海四小龍。
同年,“會呼吸”的《逆水寒》重做點卡時長付費+內購的MMORPG,好像端游又行了。
到2020,《原神》來了,主機品質,F2P手游付費,為付費而做的開放和故事加上米哈游獨有的二次元美術,做出了《王者榮耀》、吃雞之后最大的爆款。
4.完全出海
在國內發完轉國外式出海后,一些企業開始先在海外發,再回國內做,比如2019的《萬國覺醒》。
另一種,是直接在海外平臺上做買斷制游戲,《了不起的修仙模擬器》《戴森球計劃》《永劫無間》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表達,也拿到了不錯的收益。
5.疫情帶來聚會和“模擬”需求
2020年初,疫情爆發,玩法簡單但被“有朋友”的人需要的《動物派對》《糖豆人》火了,2021,疫情繼續,《網吧模擬器》《人生重開模擬器》火了。
6.無版號,就IAA
因為版號少,中重度品類成本也高,一些超休閑、中輕度策略和動作產品開始使用IAA或IAA+IAP變現,發揮廣告的力量。
前有《我功夫特!废盗械暮唵瓮娣+IAA,后有2021年,能夠兼顧游戲玩法、內容和變現的《紙嫁衣》,IAA已經不再是超休閑的專屬。
7.IP運營,和把游戲運營成IP
2021年9月《哈利波特:魔法覺醒》上線,既還原,又有創新。2022年,《暗黑破壞神:不朽》也基本是原汁原味,《英雄聯盟:電競經理》則給LPL換上了各種足球經理游戲的套路,試圖用電競IP賺錢。
這時候,衍生游戲、實體周邊、二創、動漫影視小說、線下空間基本成為游戲長線運營的標配。
到2022年8月,全年已經發了241個版號,月均節奏從2020年的每月100降到了每月30來個,同時,這里的買量成本還在增長,渠道和直播平臺引流的能力還在下滑。
但除了保持樂觀,堅持繼續做優質內容,我們也沒什么可選的新方向。
在那天直播的最后,還在堅持游戲創業的瓶子說,“堅持吧,活下來就有機會”。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有飯研究”(ID:YouFunLab),作者:有飯蛋包飯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